生物安全实验室定义
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实验室一般由主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和辅助用房组成。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依据实验室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险程度,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四级,其中一级对生物安全隔离的要求最低,四级最高。
实验室分级 | 处理对象 |
一级 |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
二级 |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三级 |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
四级 |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措施。 |
建筑平面的合理布置、净化程序的科学布局直接关系到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使用。我们在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时,从安全使用,科学管理二方面着手,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分区进行了分析和整理,结论是生物安全实验室大致可分为“三区二通道”、“三区一通道”,“单区单通道”等形式。

不同生物安全水平操作要求概要
病原体 | 个人防护装备 | 操作技术 |
通常对健康成人不致病 | 实验室工作服,手套,必要时面部防护 | 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规程 |
与人类疾病相关 传播途径包括皮肤损伤、 食入、黏膜暴露 | 实验室工作服 手套,必要时漫步防护 | BSL-1技术,外加:制进入生物 危害警告标识 锐器防范 对必须的废物消毒处理或医疗监控措施做出规定的生物安全手册 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内源性的或外来的病原体 可引起严重或致死性后果的疾病 实验室防护服,手套,眼睛和面部防护, 必要时呼吸防护 |
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内源 性的或外来的病原体 可引起严重或致死性后果的疾病 | 实验室防护服,手套,眼睛和面部防护, 必要时呼吸防护 | BSL-2技术,外加: 准入控制 消毒所有废弃物 实验室工作服送洗前须经消毒 基准血清 |
极易引起致死性疾病的危险的/外 来的病原体 发生过气溶胶传播的实验室感染; 或传播风险未知的相关病原体 | 实验室防护服,手套,必要时面部防护 正压防护服,手套 | BSL-3技术,外加: 进入前更衣 离开时淋浴 所有移出物品需先消毒 |

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微生物操作规程
◆实验室主管必须加强执行实验室准入制度。
◆实验人员在操作潜在危害性物质以后以及离开实验室之前必须洗手(BSL-4 要求必须淋浴)。
◆实验室区域不得进食、饮水、抽烟、处理隐形眼镜、使用化妆品以及贮存供人食用的食物。◆食物必须贮存于实验室区域外指定的专用橱柜或冰箱内。
◆禁止使用口吸移液技术,必须使用机械移液装置。
◆必须制定并执行如针头、刀片、碎玻璃等锐器的安全处置方案。只要可能,实验室主管要◆采用可以降低锐器损伤风险的装置和实验控制措施。
◆进行任何操作时都要尽可能减少溅出和/或气溶胶的产生。
◆工作结束以后,以及发生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后,要用适当的消毒剂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
◆所有培养物、贮存物及其他废物在丢弃前应先经过可靠的消毒。根据清除污染的地点不同,◆废弃物在运送前要进行下述处理:
a、在紧靠实验室外面清除污染的材料必须置于耐用的防漏容器中安全运送。
b、要从设施内运走的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包装。
◆实验室内有感染性物质时,应在实验室入口处张贴包含生物危害符号的标志。标志上要包◆含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所使用的病原体名称以及实验室主管或其他责任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应按要求张贴病原体有关的信息。
◆要求有完整、有效的害虫管理方案。
◆实验室主管必须确保所有实验室人员接受关于岗位责任、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以及暴露评◆估程序等方面的适当培训。当操作规程或有关政策发生变化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年度培训或特定的培训。个人健康状况可能影响其对感染的敏感性以及接受免疫或预防干预的能力。因此,所有实验室人员,特别是育龄妇女,都应该提供关于他们是否易于被感染的免疫状况资料。鼓励有上述情况的人员要进行自我评估,并要求单位的卫生保健人员进行适当的咨询和指导。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微生物操作规程
▲除了由实验室主任制定的标准制度、程序和紧急状态草案之外,还应满足国家关于实验室动物的有关要求。
▲应尽可能减少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进入实验室的项目研究人员或辅助人员应被告知工作的潜在危险。
▲应有适当的医疗监督计划。所有工作人员应针对所操作的或潜在的生物因子接受免疫或检测(如接种乙肝疫苗,结核皮肤试验等)。适当时应执行血清学监督。
▲应有生物安全手册。人员应被告知特殊危害,并要求阅读、遵守操作指导。
▲禁止在动物间和操作间饮食、抽烟、处理隐形眼镜、使用化妆品及储存人用食物。这些活动只能在指定的区域进行。
▲所有操作都应细心进行,以减少气溶胶产生或液体溅出。
▲在进行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后,应用有效的消毒剂清洁设备和工作台面,尤其是感染性材料溢出、溅出或其他形式污染。
▲所有感染性材料的收集、标记、运输和处理过程都应以容器包装物的形式进行。来自于动物实验区的所有废料(包括动物组织、动物尸体和污染的垫料、未用的饲料、锐器和其他废料)应用不透水的密封容器从动物实验区运送到有资质的公共机构或当地指定部门进行处理。包装容器的外表面在运输废料前应消毒。在焚烧前建议高压蒸汽消毒。
▲安全处理锐器的原则:
a. 针头和注射器或其他锐器在动物实验室限制使用,除非没有其他的替代物品,例如药物注射、取血或吸取实验动物体内液体
b. 在适当的时候,应使用有针套的注射器,无针头系统及其他安全器具。
c. 尽可能用塑料器皿代替玻璃器皿。
▲操作动物和培养物后,在脱去手套之后、离开动物实验室之前,工作人员应洗手。
▲在动物实验室的入口出应有生物安全标志。危险警告标记标示使用的感染物质,列出责任人的姓名、电话,告知进入动物实验室的特别要求(如免疫接种和使用呼吸器等)。
▲应有有效的昆虫和啮齿动物控制计划。